· 新闻资讯 〉文学作品
故乡的泉水


作者:秦平安  发布时间:2013/12/2   点击数:1915

 

  故乡的泉水,清澈透明,是乡亲们理想中的纯天然山泉。故乡的泉水,渗透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,经久不衰,长流不息。

听长辈们说,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,毛主席号召兴修水利。衡山县委、县政府为了修建白龙潭水库,动员秦家岭半山腰几十户乡亲们移民。大伯伯、三伯伯家也迁下山来,在县三中(现为:衡山县职业中专)围墙后面盖起了土砖屋。三伯伯原名秦运新,解放初期在部队改名秦志高。他家的地势较低,房前斜对面60余米,是三中的游泳池。出门左手边,挨圹脚浸出一股泉水。三伯伯发现后,用锄头刨出一个脸盆大的坑,构成泉水井最早的雉形。

1971年暑假,我们兄弟姐妹跟随父母回老家。至今记忆犹新,从三中前门进入,后门出去。左拐十多米,朝小路的斜坡下面望去,三伯伯屋角边,不知一群学生蹲在那里做什么?走近才发现,原来是在用茶缸舀水。据悉,学生们都爱用这眼井水解渴。我马上从三伯伯家拿来杯子,舀满水咕噜咕噜喝了过痛快。爽!就像喝冰水一样的沁人心脾。水奚自至?于是,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,沿着一条之字形小道,独自爬上了水库大坝。与看护库区的老伯聊天,他用手指着水库上半部说:“以前你爷爷的家,住在中间位置,那地方名叫二龙戏珠”。后来听老爸说,衡山县秦氏家族,大罗汉岭这一房,其开山鼻祖葬在秦家岭。

1976年春节,我和妹妹回老家过年,瞧见泉水坑已拓宽两倍。三伯伯在县铅矿工作,地处岭坡公社。1981年热天,他单位领导家访时,表态捐赠一千块红砖。三中赞助水泥、河沙。生产队出劳力,砌成一个蓄水池,安上水龙头。于是,“高山有好水”、“唯有源头活水来”的诗句,在秦家岭脚下,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印证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村民们自家有许多口压井。1983年夏季,为方便自家用水,三伯伯和堂弟在厨房边,又挖了口露天井。早几年,衡山县九龙乡有位个体户,带着设备来到三叔公的细孙家,利用屋后一口大深井,开发矿泉水。本世纪初,村民们已享受水库提供的自来水。但不管怎样,其口感都比不上三伯伯最早挖的泉水井。

故乡的泉水,如同自由落体运动一样,从山上倾斜而下,经过地表层过滤,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,人气非常的旺盛。尤其每年夏天,打水的人络绎不绝。甚至连对河衡山火车站,也经常有人开车过来取水。故乡的泉水,0水垢,无污染。它虽然没打广告,却越来越备受亲睐。2003年夏,听五叔公家的满婶说,有次特意做了试验。淘完井后,每桶水收五毛钱劳务费,取水者无怨言愿意出。每当我喝上一口故乡的泉水,或用它来漱口、洗脸,觉得格外沁凉爽口、美滋滋的。

20038月,重上秦家岭。水库大坝右侧新立了一块石板标志牌,上面竖刻着:“农村人饮解困工程  一级生活水源重点保护区  衡山县水利局开云镇水管站 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”。水库蓄满水,其面积可达百余亩,它是山下乡亲们日常生活用水,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源泉。树有根,水有源,山脉有走向。故乡的山,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紫金峰山脉。而秦家岭,就是我的根和源。

人们常说:“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心发慌”。 水是生命的源泉。少年时爱看战斗故事片,还记得《上甘岭》里的情景,坑道里喝的水,比粮食还精贵。

亲不亲故乡人,美不美家乡水。影片《南征北战》,有个细节寓意深远。解放军东渡黄河,到河边时都脱掉鞋子、卷起裤腿。其中一名战士弯下腰,双手捧水喝完抹下嘴,满怀深情地说:“又喝到了家乡的水”。所以,每当我临别之际,情不自禁地亲近井池,为之行鞠躬礼。弯腰灌满两瓶故乡的清泉,以供途中备用。20118月初,儿子在白沙矿区网站发表一首习作《故乡》,其中有句“故乡是沁甜的山泉”。说得就是这股既平凡而又神韵的泉水。

故乡的泉水,蕴涵着一种内在的美,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,乡亲们日常生活追求的提升。对我来说,故乡的泉水,是一种精神寄托、情怀释放和剪不断的思念。

故乡的泉水,是我梦中难以忘怀的渴望。故乡的泉水,在我心灵的深处永远圣洁。  

 
白沙信息版权所有手机访问 地址:湖南省耒阳市白沙路1号 邮编:421800
电子邮件: 108778073@qq.com
湘ICP备10202670号   湘公网安备 43048102000139号